地平线元代历史网

元代的手工业概述手工业发展到元朝出现了

时间:2024-10-21 浏览次数:0

凤纹砖元代 手工业发展到元朝,出现了。随着掠夺世界的军事行动不断开展和对整个中国的征服,蒙古人把从中亚各地和中原地区俘虏的手工业工人集中编制,加以利 用,在中国建立了适应他们要求的官手工业,元代的官手工业具有特殊性,不是宋代官手工业的延续,而是背离于社会经济的需求而组织的,为了进行掠夺战争,建 立了制造各种兵器的手工业,为了满足贵族的享受,又建立了制造精美手工业品的奢侈性手工业。 元代的官手工业同前代相比,具有这些特点: 1.组织庞大而复杂,当时大小的局院和单位共达324个,分布地区广,全国东南西北各地,均有官手工业存在,从路到府、州、县,各级都有,涉及的门类也是繁琐细致,几乎包括了社会上所有的手工业部门。 2.生产规模较大。从元代官手工业所列局院工匠看,一般拥有的匠户大约在百户到千户之间,以造作局院为例,共有70余所,共配工匠42万户之多。而分工 就极为细密,例如镇江、四明(今浙江宁波)两地织染局的产品,就有很多品种:在苎丝的缎匹里,分为暗花缎匹和素缎匹两种,其下又有枯竹褐、秆草褐、明绿、 鸦青、驼褐、蓝青、枣红、白色等多种缎匹;而在丝釉缎匹下,分为胸背与斜纹两种,这两种缎匹中,又分为枯竹褐、驼褐等多种缎匹。 3. 生产效率低下。在实际经营中,元代的官手工业的生产效率低得惊人,制毡业27000多户工匠,一年只造白毡810片;官冶铁业则基本是闲置;在官手工业生 产中,不仅产品为数少,而且品质不高,造价却往往是民间的十数倍。按照一般的经济原理,大规模生产有着分工和协作的优势,从生产力水平上要比分散的小规模 生产要优越,但是元朝恰恰相反。 由于元朝的官手工业组建时机构庞大,但其内部却是生产力的压抑、停滞、萎缩,其结果,就只能是由衰落而逐渐废弃。 在元代官手工业服役的工匠,其身份较为复杂,并且是逐步变化的,不过可以寻找出基本的趋势。初期是奴隶劳动占主导地位,这些来自于战俘的手工业奴隶,毫 无人身权利的保障,他们的生活与命运,完全决定于匠官的喜怒哀乐,更有甚者,他的生命权利与婚姻权利也是不自由的。中期是早期农奴性质的 系官人匠 ,他 们一般有一定的独立经济,不过仍然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劳动,待遇也不好,政府 月支口粮 ,后来该成了 验工程与粮 。后期是具有短番匠性质的 工 的出 现,他们的身份比较自由,他们在官手工业作工,只是一种差役,不由匠官管理,而是由行政官员调配。 官手工业的畸形膨胀和严格控制,对于民间手工业的打击较大。 第一,由于发生大规模的通过强制力量搜罗工匠,使许多城镇大型作坊中的工匠、技艺高超的工匠被带走,从人力上扼杀和摧毁了一些民间作坊。 第二,官手工业几乎垄断、控制和参与了一切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使得民间手工业发展的空间遭到压制,一方面难以稀有经营,另一方面则是无法打开市场。 第三,为了压制民间手工业,民间的小手工业者,经常要受到政府 和买 的掠夺, 和买 就是政府强行买卖这种交易模式的存在,使正常交易的原则遭到破 坏,增加了手工业者原材料获得的困难。元代的民间手工业一般处于衰落的状态,过去已经发展的民间的一些大型作坊,此时几乎见不到了。 元代唯有发展的是与农业结合的家庭手工业,丝料是元代贡赋所必收之物,因此缫丝业也成为广大地区农户必须经营的副业,在生产技术上使用脚踏的缫车;而棉纺 织业的发展,则为中国家庭手工业的自给自足性提供了更多的内容,使得小农经济的结构就沿着耕作和棉纺织结合的道路前进。

标签: 元朝军事与战争军事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