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元代历史网

历史上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时间:2024-10-21 浏览次数:0

在北宋中期,涌现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下面66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同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苏轼,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中龙凤,年轻有为的国家栋梁,但两人在变法上针锋相对,苏轼还被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儿丢掉性命。不少人认为两人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本文专门聊聊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关系到底如何。

(一)两人各具鲜明的性格

王安石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少年时候就小有名气。22岁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从担任淮南判官做起。他是北宋朝的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从人们称其为“拗相公”可知他的性格特点,用现代话简要地说就是很自信、非常犟,为人处事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宋仁宗时期,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已十分严重,官僚集团越来越庞大,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推行“新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但仅一年多就在保守势力的诋毁下夭折。不过众多改革主张层出不穷,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也在逐步成熟。

在做知县期间,他把他的变法思想付诸实施。青黄不接时把粮仓里的积谷贷给老百姓,等待收获时连本带息一起偿还。这样陈粮得以更新,老百姓也避免了不法商人的盘剥,于国于民都有利。文彦博、欧阳修等人多次推荐他。嘉祐五年(1060年)他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这官职负责掌管国家钱谷。他向宋仁宗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却得到了赵顼、以后的宋神宗的注意。20岁的赵顼继位后,立即起用王安石,大力推行变法。

苏轼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朝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进士后,曾先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和礼部尚书,并出知杭州等地。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心胸开阔,为人耿直,不拘小节。

两人是同时代的人,王安石比苏轼年长16岁,比苏轼官职高资格老。当时王安石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算朝廷的高层干部吧,从总揽全局的角度看,他为人处事的标准扼要地说就是,能推进变法就不遗余力支持,反之则坚决反对。算朝廷中层干部的苏轼,对变法犹豫不决,他虽然能看到变法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看到了阴暗面。他看到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常被贪腐之人利用来盘剥老百姓。

苏轼从小就不是个人云亦云的人,他不苟同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作风,于是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反对派的队伍。苏轼有名望,影响力大,成为了王安石眼中一个主要反派角色,于是两人针尖对麦芒了,苏轼给宋神宗上书表示反对王安石的一些作法,说王安石在变法中独断专行,王安石针锋相对说他是“所学不正”..

(二)乌台诗案使得矛盾尖锐

变法失利转为改制的转折期间,苏轼被贬官放外任,按规矩向皇帝上表致谢。这本是一件程序化的事儿,但苏轼名声的确太大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文中写的“新进”认为是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一些尚在朝廷当官的新进认为是在讽剌他们,十分恼怒,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断章取义地给苏轼罗织罪名,意欲将苏轼置于死地。全靠正直人士仗义执言,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终于得到解救。

但没死也被“脱层皮”了哦,苏轼在御史台的大牢里被关了130多天,受尽了折磨。司马光、苏辙等30余人受到牵连,苏轼本人的诗词文章被大量毁掉。但苏轼没有一蹶不振,从他在谪贬地写的文章来看,笔调由尖锐苛酷愤怒变成了恬静清丽,醇甜而成熟,将不少佳诗美篇留给了后世。

(三)人到老年泯恩仇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定罪候斩时,起初除弟弟苏辙外,满朝文武无一人敢为他求情。当时已辞职身在江宁的王安石听闻此事后,想到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苏轼是个难得的人才,真格儿是可遇不可求,立即写了封亲笔信,派人到京城面呈宋神宗。信中说到,目前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切不能因为苏轼写了一些不中听的小诗就错杀良才。宋神宗对王安石敬重有加,看过信后,认为很有道理,加之曹太后和正义人士的努力,宋神宗最终下旨释放苏轼,将其贬到黄州。苏轼能避开厄运,王安石的功劳不可抹杀。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诏从黄州到汝州,经过江宁时,趁此机会专程拜访。王安石听说苏轼来到江宁时,立马披蓑衣戴斗笠,骑着瘦驴,赶到渡口去与苏轼相会。此后两人同游数日,通宵达旦饮酒唱和,谈天说地。

文末补白:两位同时代的风流人物,从没成为真正的敌人,政见上的不同看法,只是在于各自的性格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要说初心都是为国为民。他俩在文学上的相互敬佩,在认识上的彼此宽容,使多年的官场恩怨烟消云散,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文人相亲”的典范。

标签: 开封优秀传统文化介绍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音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故中国味作文800字中国民俗文化有哪些